聯邦杯足球賽正在德國打得火熱,台灣少數還會注意足球的媒體似乎也把重點放在這上面。聯邦杯雖然號稱「小世界杯」,但過往卻不怎麼被參賽國重視,還曾經有各種理由退賽,或者是只派一支二軍隨便去玩玩的,使得聯邦杯的地位不高,老是被拿來討論是不是該取消。
但在國際足總強力動員下,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雖然球員一樣是剛踢完聯賽和世界杯資格賽,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參賽,但參賽國都派出了最強的代表,頗有輸人不輸陣的感覺。
但我關注的重點卻不在聯邦杯,老實說,聯邦杯的八支參賽球隊中,巴西、阿根廷、德國、日本和墨西哥都是世界杯的常客。這些成年隊的比賽經常有機會看到,各隊的球員也有很多在歐洲頂級球會效力,看到他們比賽的機會實在太多了,如果聯邦杯只是一個迷你的世界杯,或者被各隊拿來練兵的話,熬夜看球的動力自然是少了許多。
足球迷想必都知道,與聯邦杯幾乎同時進行的還有由荷蘭舉辦的世青賽。這些21歲以下的球員,有部份已經是各國聯賽的主力球員,甚至也有在歐洲頂級球隊效力的。雖然他們並不十分有名,但看21歲以下球員的比賽,卻時時有驚喜。
青年隊的球員技戰術還不夠成熟,經常犯下不必要的錯誤,但他們青春洋溢、活力充沛,而且彷彿都有用不完的體力、打不死的精神。世青賽看的就是球員的拼勁、他們對足球的熱情、以及無所畏懼敢於嘗試的勇氣。
中國青年隊在這次世青賽就體現了以上的特點,如果你也熱愛足球,想必會被這些年青人所感動,會為他們的勝利歡呼、為他們的落敗惋惜。
中青隊小組賽3連勝,先是憑終場前一個不可思議的遠射,2:1打敗土耳其。接著與烏克蘭的惡鬥,在少踢一人的情況下,還能攻進一球以3:2獲勝。第3場面對實力稍遜的巴拿馬,4:1順利過關。
昨天的十六強出戰德國,兩度領先也兩度被追平,終場前一次防守上的疏忽,讓德國頂入致勝球,中青隊2:3出局,與八強無緣。
太多太多的大陸媒體談到這支中青隊、談論這支中青隊、讚美這支中青隊,大家有興趣應該可以很容易找到相關新聞,不用我錦上添花。
我原本不太願意談論這個話題,畢竟在台灣,政治還是個敏感的東西,雖然這不是媒體不報導世青賽的原因。
但我不希望被別人扣帽子,所以必須在此聲明,欣賞中青隊完全是足球層面的事情,與政治或選邊站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台灣的球迷如果有看世青賽(相信也都是透過網路看對岸的中央五台吧?),與我的看法應不會有太大出入,但我們在讚嘆中青隊表現的同時,多少也會為台灣的足球同聲一嘆吧?(對他們的嘆是「哇!」、對我們的嘆是「哎!」,兩者可不能混為一談。)
中國的青年隊打進世青賽已經不是第一次,兩年一屆的世青賽自1977年開辦,中青隊已經5次參賽。4年前的2001年,中青隊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戰勝美國、踢平烏克蘭、小負智利,以小組第3名晉級十六強,但也以1:2不敵阿根廷而結束了比賽。
當時的中青隊有安琦、曲波、杜威等球員,後來也都入選國家隊參加2002年世界杯。
中國隊以前培養年青球員的方法是「集體放洋」,50年代是留學匈牙利、90年代則去巴西,但效果不彰,被批評「九年去了三批,還是不像巴西」。今年的中青隊球員都是本土球隊培育,其中有幾個少年老成,甚至已經入選大國腳。
好好培育年青球員,是台灣足壇值得學習的地方,「留學」不見得是好方法,但搞好國內聯賽,讓各俱樂部自己培育年青球員,卻是全世界都行得通的方法。
我記得不是很多年以前,台灣的球隊出外踢分齡賽都有好成績,但年青球員卻一直上不來,主要原因還是比賽太少,而且缺乏對抗性。任何運動都是一樣的,不進步就等於退步,別人是比賽越來越多,我們是比賽越來越少,球員又如何能夠更上層樓。
所以,我還是老話一句:台灣的足球要覺醒,職業聯賽是唯一的道路。請有心的企業一起來想辦法玉成吧!
(2005年6月22日登於蕃薯藤運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