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晚(7月6日)的最新消息,2012年奧運主辦城市,由倫敦經過4輪投票後脫穎而出,擊敗包括巴黎等勁敵,繼1908和1948年後第3度取得主辦權。申奧是國際大事,自然也引起政治人物的興趣,今天的聯合晚報頭條就報導,行政院長謝長廷宣示我國要爭取2020年奧運的主權辦。

我不會妄自匪薄說台灣沒有這個實力,也很怕被灌上個「不愛台灣」的標籤,但問題是,這個宣示聽起來就像是個「政治語言」。

聯合報這麼寫著:「他表示,他在第一次施政報告已提出,我們要有魄力爭取2020年奧運,那年的奧運會主辦國要在2013年決定,還有8年時間,台灣要擁抱這樣的夢想,要有這樣的自信與氣魄。

他說,在2009年世界運動會辦完,到2013年有4年時間,期間也許有舉辦其他運動會的機會,可以去爭取世界大學運動會,或者亞運,然後再爭取2020年奧運。」

這不是政治語言是什麼?完全沒有任何規劃、也沒有作過任何調查評估(例如台灣那個城市符合或比較接近申奧條件,要興建那些比賽場館、要花多少預算),根本是趕搭申奧熱潮、信口開河、騙死人不償命。這和李登輝執政時高喊「台灣足球打進世界盃」、以及陳水扁總統將2002年定為「台灣足球年」有什麼不同?

根據外電報導,倫敦這次之所以能打敗呼聲最高的巴黎,是因為倫敦的整體規劃最能打動奧會委員(不是因為有貝克漢助選),包括在那裡興建比賽場館和選手村、交通的規劃、以及奧運結束後的場地再利用都詳細羅列,才能雀屏中選。

高雄市獲得2009世界運動會主辦權,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世運會和奧運會畢竟是完全不同層級的比賽,如果以為舉辦過世運會就有資格申辦奧運會,那麼台灣也有能力舉辦世界盃足球賽了,因為我們也可以大聲的說,我們去年舉辦過世界盃五人制足球賽。

一個國家(或者城市)要舉辦國際級的比賽,除了要像倫敦那樣符合各種條件外,運動實力的高低也是奧會委員投票時考慮的因素之一。

去年的世界盃五人制足球賽由於在推廣階段,國際足總為了鼓勵新興國家,所以才會由足球水準並不高的台灣主辦。但是像奧運會和世界盃這種世界最高等級也是最大型的國際比賽,則一定會考慮到主辦國爭奪獎牌的機會。日本在2002年和南韓一起取得世界盃主辦權,雖然是因為國際足總希望讓世界盃首次在亞洲舉行,但也得利於日本在1998年首度打入世界盃正賽,才讓日韓順利獲選。

所以,與其花心思花精神花錢申辦奧運,不如全面來推廣運動更實際。行政院最近拍了一系列的廣告,像是打籃球的、踢足球的,鼓勵民眾多多運動,就是個很好的做法,但這個做法還是要有配套措施才行。例如「踢足球篇」裡說,有腳的就會踢足球,問題是沒有場地,要去那裡踢?政府鼓勵民眾運動,就要多蓋一些運動場地和設施。

最後,我有一個建議,在考慮申辦奧運之前,不如像新加坡一樣,先爭取國際奧會的會議在台灣舉行吧!在會議舉行的短短幾天,全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新加坡,獲得的國際能見度不比舉辦奧運低,而且也可以測試中國大陸的底線,如果連舉辦IOC會議都不同意,我們要申辦奧運更是癡人說夢了。

(2005年7月6日登於蕃薯藤運動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wo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