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分組抽籤已經在上周五舉行,抽籤雖然很公平,但總是有人歡樂有人愁,而且每屆世界杯都總有「死亡之組」出現,義大利、美國、捷克和迦納分在E組已經夠恐怖,但還有阿根廷、荷蘭、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加上象牙海岸所在的C組,俗話說「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放在這兩組都適合不過。

但本周我並不是想要談誰可以在小組脫穎而出,或者誰有機會贏得冠軍之類的話題。而是當世界杯連抽籤儀式都有145個國家實況轉播、超過3億人同步收看,但台灣卻還在為總統該不該出來道歉這種雞毛蒜皮的事爭吵不休的時候,很難不讓足球迷感到氣餒,也為台灣的足球環境感到非常憂心。

上周寫了一封公開信給邱義仁理事長,雖然沒有獲得理事長的回應,但卻有不少網友在轉貼後提出了一些疑問,所以我也在這裡再談談個人看法。

職業足球行不行?

有人質疑在台灣搞職業足球行不通,台灣連職業棒球搞了那麼多年都風雨飄搖,職籃死了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復活,要怎麼搞一個連基礎都沒有的職業足球?

這個看法我非常同意,職業足球本來就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不是魔術師揮一揮棒子就會憑空出現,但如果要想提升台灣足球運動的水平,職業足球是非辦不可。

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想要提升足球水平的國家都有職業足球,如果你沒有,不用談追上別人,不用談世界排名進120,不用談打進世界杯。許多年前就有職業足球的香港、中國、南韓、日本、伊朗、沙烏地不用多說,現在連卡達、阿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澳洲都有職業聯賽。在亞洲的競爭就如此劇烈,沒有職業聯賽,拿學生球員和半職業球員出去比,無疑是當炮灰,請那個國家的教練來都沒用。

職業和業餘之分

職業聯賽和業餘聯賽最大的分別,是球員練習的份量、比賽的強度、比賽場次的密度以及教練團的專業分工。球員水平的提升,必然是以上各點的集合、加上長年的經驗累積,以及國際賽交手後的知己知彼,缺一不可。

職業球員的練習份量當然比業餘來得多,但這既然是球員的工作,他就得去做。職業聯賽可以引進國外球員和教練,比賽的強度自然比純本土球員的聯賽要強得多,而且可以籍此吸收國外在足球訓練和技戰術的新觀念。至於比賽場次,台灣的聯賽一年就只踢兩個循環,不到20場的比賽很難進步,也很難長期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教練團的專業分工則是一門大學問,台灣的職棒都還在努力,足球想要向國外俱樂部看齊,短時間確實很不容易。

用集訓的方式提升實力可不可行?當然行。但問題是我們現在能徵召去集訓的球員有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人能長期配合集訓?

職業聯賽其實就是一種訓練,棒球員所謂的「以賽代訓」就是這個意思,足球當然也是一樣的,要足球員願意配合長期集訓只有兩個可能:一﹒他在服役,二﹒這是他的工作。對於學生和業餘足球員來說,可能兩者都不是,為了個人生計,根本不可能配合。

台灣要想世界排名進入120以內、想要打進世界杯,足球職業化是唯一的出路,即使不是現在,但卻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不能自欺欺人。

至於職業足球要不要採用升降制度,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當確定要辦職業聯賽再來思考也不遲。


(2005年12月14日登於蕃薯藤運動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wo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