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場上雙方都是各派11名球員,但如果整場比賽90分鐘都由這22名球員踢完,未免太辛苦了一點,尤其是對那些年紀稍大的球員來說,更可能是一種折磨,巴不得比賽趕快結束。一周一場的聯賽還好一點,如果碰上短期而且賽程密集的比賽,像最近一年頻頻傳出有球員死在球場上的情況恐怕會經常發生,也因此才會有替補球員的制度產生。

1968年的世界盃是大型盃賽首度採用替補球員的制度,經過多年的演變,現在無論是國際賽或者聯賽,基本上都是最多可替換三名球員。但友誼賽一向是例外的,由於雙方都是藉由這場比賽作用另一場重要比賽的熱身賽,因此總教練多半都會以測試陣容與球員的默契為主,經常會出現下半場全部替換11名球員的情況。

不過,國際足總主席布萊特(Sepp Blatter)日前突發奇想,希望將友誼賽的替換人數規定為五人,此舉讓英格蘭的總教練艾里克森(Sven-Goran Eriksson)非常不滿,就在與葡萄牙進行友誼賽之前,對布萊特即將在下周的國際足總會議上的這項提案發表意見。

艾里克森也是友誼賽「11上11下」的支持者,雖然他此舉有時候會招致球迷的不滿,也可能因為上下半場各用一套陣容,會使得到手的勝利飛掉。但艾里克森卻堅持,友誼賽是用來看看那些不在他先發11人名單內的球員,到底是否能負予重任,另一方面也測試一些新人,作為國家隊未來組成的參考。

艾里克森另外一個理由是,由於英格蘭最近有不少傷兵,加上費迪南(Rio Ferdinand)被禁賽,他本來就無法排出最佳陣容,還有兵工廠(Arsenal)與卻爾西(Chelsea)上周踢了3場比賽,他不會讓這兩隊中的已經身心俱疲的國腳上場踢太多時間。

最後一個理由實在頗得筆者的同意,歐洲各國的聯賽賽事頻繁,加上歐洲盃賽和國際賽事更是多不勝數,一名球員一季踢上4、50場比賽絕不奇怪,要球員整季保持良好狀態以及健康身體越來越困難,球場上的猝死事件只會有增無減。

其實我很同意布萊特希望將替換球員改成5名的決定,但不是在友誼賽,而是在各聯賽和正式的國際賽上,目的就是儘可能減少球員的上場時間。

以目前歐洲四大聯賽的情況來看,英超是板凳5人替換3人,義甲、西甲和德甲都是板凳7人替換3人,既然板凳區至少都允許報5人的名單,為什麼不能讓每名球員都有上場的機會?

替換球員制度剛開始實行的時候,只可替換2名球員,那時候教練往往擔心會遇上突發事件,例如有球員抽筋、受傷或是門將被罰下場之類的狀況,因此通常都只敢換1名球員,另一個替換名額總是留待最後兩、三分鐘才敢用。後來經過檢討才改為替換3名球員,但情況得到改善了嗎?總教練們不過是只敢多換1人而已,最後一個換人名額還是不敢輕舉妄動,除非球隊是處於落後而不得不換的情況吧!

所以我認為,增加替換名額對球員和教練的調度都有好處,也可以增加板凳球員上場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2004年2月18日登於蕃薯藤運動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wo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